请费翔演纣王这事,细想挺妙的……
《荀子》说纣王 “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
《史记》说纣王 “高天下以声”。
对我妈甚至我外婆那一代人而言,说 “高大俊美,声动天下”,第一反应,“费翔嘛!”
毕竟三十年前,赵丽蓉老师听到 “火”,都会唱:“你就像那一把火!”
纣王在鹿台也可以高唱:熊熊火焰,燃烧了我!
嗯跑题了。主题是啥来着?
说,纣王穷奢极欲的 “酒池肉林”。
《史记》里说得还细一点:
“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 酒池肉林,裸男裸女互追,连夜喝。
真香艳。
纣王不止搞肉林,还爱拿肉做文章。
比如肉羹。
封神系列故事里,说纣王曾如此刁难后来当了周文王的西伯姬昌:将姬昌的儿子伯邑考,做成了肉羹,逼姬昌吃。
这事真见于史书。《史记・殷本纪》里,纣王将伯邑考烹成肉羹,让文王吃,“圣人当不食其子羹”;看文王吃了,纣王很得意:谁说西伯是圣人?“食其子羹尚不知也!”
—— 这故事极为恐怖,且不止中国有:古罗马农神萨图尔努斯就吃过自己的儿子。
莎士比亚的《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是个罗马故事,也安排奸诈的妲摩拉,吃了自己儿子之肉所制肉饼。
大概古代不同文明,都有吃孩子的故事。刨掉其中血腥残忍的部分,我们至少知道了:
商朝,已经有肉羹这种吃法了。
很多年后,项羽打算烹刘邦的爸爸,刘邦说分一杯羹吧。
周文王的儿子羹,汉高祖的爸爸羹。
比亲子饭硬核多了……
不止吃肉羹,商朝人似乎已经意识到,吃肉羹要调和滋味。
《诗经・商颂・烈相》说:“亦有和羹,既戒既平。” 后面还有若干词句,似乎那会儿就有以和羹比喻诸侯和谐的意思。大概公元前千年,商朝人已经掌握了调和肉羹的故事了。
除了肉羹,纣王另有折磨人肉的事。
还是《史记・殷本纪》里说:纣王曾经醢了九侯,脯了鄂侯 —— 醢是剁碎为肉酱;脯是将肉切成条状后制成肉干。
大概:商朝已经有肉酱和肉脯的制作技术了。
脯这个字,后来也不止用于肉:腌渍晒干的果肉也行,比如果脯。
纣王还喜欢炮烙。这做法很残忍不提,但炮,也是种饮食工艺。
为《诗经》做注的毛亨,曾有所谓 “将毛曰炮,加火曰燔,抗火曰炙”—— 炮就是裹泥来烧,类似于叫花鸡;燔是把牲肉搁火里;炙是在火上烤,大概也就是串烤了。
殷墟出土过羊腿、猪腿甚至牛腿:古代人也会知道怎么吃肉。八珍里的炮豚和炮羊,都是炮:
取来小猪或母羊,处理干净后,枣子塞进腹腔,芦苇编箔裹起,外涂一层搀草泥,放在火上烤,泥烤干后剥掉,去皮。
再用稻米粉加水,敷在猪羊身上,放在小鼎中,用油来煎。
最后用大锅烧水,将鼎置于锅中,烧个三天三夜。肉自然酥烂,吃时,再用醋和肉酱调味。
—— 想象其味道,大概酥烂脆香,兼而有之吧?
只是,的确太费功夫了。
说到酒池,纣王喜欢 “为长夜之饮”,看来是个耐力型酒鬼。
后来三国时孙权喜欢夜饮,刚直的张昭劝谏他,就举了纣王为反例,可见酗酒实在要不得。
《尚书》里还有《酒诰》,大概是我国最早的禁酒令。
据说周朝以殷商为鉴,认为酒喝多了,大乱丧德,劝百姓引以为戒,应该 “纯其艺黍稷”—— 专心种植黍稷,才是民生的关键啊!
说到酒,当然不能凭空喝。商时有喝酒用的爵、斝、角。
斝这个字,后来《红楼梦》里妙玉的茶器里出现过。
也发掘出过存酒用的尊、壶、卣、罍:后来苏轼写《前赤壁赋》,“举匏尊以相属”,就是这个尊了。
穷奢极欲的纣王,吃的啥酒池肉林?
纣王没了,周朝开国。
除了吃肉羹 —— 当然这回就不是伯邑考的羹了 —— 也吃点别的。
不能再酒池肉林瞎折腾了,要讲规矩。
按《礼记・内则》的规矩,大概是:
肉酱、大块猪肉、芥子酱和细切鱼肉,这几样该拿来招待下大夫;如果加上野鸡、兔子、鹌鹑、鹊鹤的干肉,就可招待上大夫了。
国君吃宴席,也得讲搭配:麦饭、肉羹、鸡羹得配合吃;米饭、狗肉羹和兔肉羹得一起吃。
煮猪、鱼和鳖,都得在肚里塞蓼菜来去腥味:古代调味料有限,也只好这样做了。
吃鱼肉切片时,该加芥子酱 —— 这个做法想来,很有道理。
吃桃干、梅干时,该配以大盐 —— 这个做法,感觉像是现代咸话梅、咸柠檬的先驱?
调和细切的鱼肉 —— 也就是脍 —— 春季用葱,秋季用芥子酱。这做法后来唐朝也盛行。
调和猪肉 —— 也就是豚 —— 春季用韭,秋季用寥。大概鱼肉鲜,故用葱,清淡些;猪肉味道重,就得用味道重的菜?
调理牛羊猪三牲,用煎茱萸,再加醋;其他肉类,调味则用梅子。大概三牲肉味厚重,醋比较解腻;其他肉类,用梅子的酸味就够了。
大夫日常吃饭,有脍就不能有脯,有脯就不能有脍:生产力没发达到那份上,不能过度吧?
大概,商朝到周朝,我们料理食物的技艺,已经有了复杂精细的进步。
只是限于当时的工业水平和食材范围,也只能在有限的范围里搞精细化。纣王的穷奢极欲,搁我们现在,恐怕也不太算回事。
说直白点:纣王矜天下以能高天下以声,身边还躺着个妲己。
可是他日常吃的食物,无论质与量,其实也就那样。
大概:
只论食材多样、口味纷繁,当下, 实是人类史上,最好的时代。
来源:张佳玮写字的地方 微信号:zhangjiawei_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