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人数连续下降,婚庆公司为何狂增?  第1张
婚姻嫁娶,人生大事,在 2023 年却呈现出奇怪的反差。
事情要从所谓的 “520 网络告白日” 说起。这个日子和情人节、七夕节一起,被列为要进入婚姻殿堂的情侣们注册登记的三大热门日期之一。
今年的 520 恰逢周六,各地婚姻登记处早早放出 “周六为爱加班” 的消息,准备迎接婚姻登记的小高峰。不过,令人比较尴尬的是,今年的年轻人对结婚好像更加不感冒,多地 “520” 当天婚姻登记数量同比出现大幅下降。
根据媒体的公开报道:贵州 520 当天结婚登记人数减少幅度最大,同比去年减少了 53.8%;广东、福建、四川同比减少幅度同样明显,分别为 40.41%、38.28%、36%;江苏省 98 个婚姻登记处当天共为 11156 对新人办理了结婚登记,比去年的 15003 对新人减少 25.6%。
但是,在结婚人数不断下降的同时,一个极为反差的现象值得玩味:今年 1-4 月,婚庆相关的企业注册达 80419 家,比去年同期增加高达 60% 以上。
结婚的人越来越少,搞婚庆的公司却越来越多起来。
看似不合理的背后,有哪些合理的存在?
01 冷却且狂热
这样的情况出现并非偶然。
首先,中国的结婚登记人数已经连续近十年出现下降。
回顾 2002 年到 2021 年的 20 年数据,在 2013 年之前仅有 2005 年有过小幅的下降。2014 年,中国结婚登记人数达到历史峰值的 1346.93 万对,此后便调头向下。
2014-2021 年 8 年间里,中国婚姻登记人数以平均 6.8% 的幅度持续下降,其中 2020 年受新冠疫情防控影响,更是历史性突破了双位数的降幅。
2021 年,中国婚姻登记人数为 764.3 万对,低于 20 年前的水平。
虽然 2022 年全年数据尚未出炉,不过根据民政部网站发布的《2022 年 3 季度民政统计数据》,2022 年前 3 季度中国婚姻登记人数为 544.5 万对。按照这个趋势来看,2022 年大概率又是一个下降之年。
结婚人数连续下降,婚庆公司为何狂增?  第2张
中国年轻人不爱结婚、结不起婚的现象屡屡引发社会讨论,已不是新鲜话题。但相关市场主体的变化数据,似乎要比不结婚这件事本身更有深意。
在企查查上,以企业名称、经营范围和企业介绍中含有 “婚庆” 关键词为条件进行筛选,我们同样从 2002 年开始计算。截至 2022 年的 21 年间,在 2020 年之前,婚庆公司的注册数量从未有过同比下降。仅有的两年同比下滑,分别是疫情中的 2020 年和 2022 年。而这两个年份因疫情导致婚庆公司注册数量骤减后,第二年都立刻出现了报复性的增长。
结婚人数连续下降,婚庆公司为何狂增?  第3张
而随着婚庆公司数量的疯狂增加,又一个疑问浮出水面。通过企查查数据查询,截至目前,仍在正常状态的婚庆公司数量超过 124 万家。按照 2021 年的 764.3 万对结婚数据计算,平均每家婚庆公司仅能承接 6 对婚礼,即便我们再把正常营业的婚庆公司数量减半,每家也仅仅能做到一个月一单而已。
从表面数字来看,明显是行业高度分散,新人太少,“月老” 过多。
那为何创业者们还要如此狂热地进入婚庆行业?
02 量少且价增
婚姻是人生大事,而婚礼则是婚姻的大事,是 “婚姻经济” 最核心的组成部分之一。让人生大事风光热闹,是婚庆服务存在的必要性。
按时间序列来划分,现代中国人的婚礼演进历程(主要指改革开放之后)大致可以划分成四个阶段:
1.0 阶段,是改革开放之后到 1990 年十几年间。
这期间国人的婚庆基本上靠自给自足,尚未形成产业化。虽然中国有悠长的婚嫁礼仪传统,但在物质生活并不十分富裕的年代,很多婚礼被极度简化 —— 给亲朋好友撒把喜糖、招呼吃顿饭、闹个洞房,只要完成了 “昭告天下” 功能,婚礼即算礼成。
数据显示,在 1980—1990 年十年间,中国和婚庆相关的注册公司仅有 240 家。
2.0 阶段,是 90 年代开始到千禧年左右。这是婚庆服务的兴起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我国居民收入的提高带动了消费意愿的提升,也带来了婚庆行业的第一波发展高潮。1990 年至 2002 年之间,有 7000 多家婚庆公司成立。不过针对当时 700 多万对的结婚数量来说,婚庆机构明显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3.0 阶段,出现在 2002 年之后到 2013 年之间。
此期间 80 后步入适婚年龄。他们既是开启了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一代人,也是逐渐开始认同西方婚礼文化,并追求婚礼仪式感的一代人。这促进了婚庆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
这段时间内,婚庆公司迅速从一万家增长至近 20 万家,真正拉开了婚庆产业的发展大幕。也正是从这个阶段开始,婚庆从简单的请客吃饭,逐渐增加了婚纱摄影、婚礼策划、录影录像等一系列产业细分板块。
2013 年以后,中国的婚礼市场彻底进入 4.0 阶段,量少价增的 “烧钱阶段”。
根据腾讯发布的《2021 年结婚行业洞察白皮书》数据,2020 年平均每对新人结婚花费是 2015 年的 2.7 倍,达到 17.4 万元。
婚礼纪发布的《2022 春季潮婚节结婚消费趋势洞察》报告则指出,Z 世代消费力提升,95 后、00 后的结婚投入越来越大。2021 年,一对新人平均结婚花费 25.3 万,5 年翻升了 3.8 倍。
根据在新三板上市的提供专业的一站式婚礼服务公司 —— 上海花嫁丽舍婚庆股份有限公司 2022 年年报显示,该公司最大五对客户的消费金额均超过 40 万,最高将近 50 万。
整体上看,尽管我国结婚人数下降,但是婚庆市场规模却由于消费升级而逐年扩大。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发布了《中国结婚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甚至预测,到 2026 年中国婚礼服务市场规模约在 5 万亿元以上。
在越来越高的婚礼花销的刺激之下,婚庆市场有一股虚火正在上升。
03 虚胖且复杂
婚庆确实是一个大市场,但却很难称之为潜力无限。
其中很大的一个表现就是,婚庆产业链上的相关业务高度细分,基本无法形成规模化。
如今的婚庆产业更像是多种业态的集成,主要品类包括了婚纱礼服、婚纱摄影、婚礼策划、婚宴服务、蜜月旅游等等。由于这些品类涉及产业多,覆盖业态广,很少能有一家婚庆企业能全面覆盖,大多分散于各类相关的传统产业中。
比如婚纱礼物可以归类到服装业当中、婚宴服务归属于餐饮业中,蜜月旅游在旅游业中。
很少能有企业能单独以婚庆为主营业务。即便是号称 “婚礼宴会第一股” 的 A 股上市公司同庆楼,其在上市的 2019 年,围绕婚礼等宴会产生的收入 5 亿,仅占总营收的三分之一。
而根据《2021 年结婚行业洞察白皮书》显示,在婚礼服务核心业务消费中,婚宴酒席占比 49.3%。也就是说,貌似价值万亿的婚庆产业中,餐饮其实占据了其中的半壁江山。显然这完全算不上是什么 “朝阳产业”。
所以,除去依附于各种行业的婚庆产业之后,只有婚礼策划可以称得上是专业的婚庆服务。
但这个行业的规模也不小。根据《2021 年结婚行业洞察白皮书》的数据显示,新人的婚礼策划消费约占总消费的 28.7%。以此推算,这个市场也有千亿级别。再考虑到每家策划公司的服务能力、服务半径都很有限,也难怪有那么多创业者入局参与。
但问题在于,由于婚礼策划门槛低、交易周期短,服务水平良莠不齐,导致行业快进快出的情况非常明显,淘汰率极高。
迄今为止,在企查查的婚庆相关公司注册数量已经超过 214 万,但是处于正常状态的仅为 146 万,存活率不足 70%。这 146 万企业中,成立 10 年以上的仅为 7.7 万家,占比仅为 5.27%;成立不足 3 年的为 85.6 万家,占比将近 60%;成立不足 5 年的为 116.7 万家,占比将近 80%。
我国婚礼策划市场肉眼可见的分布零散。其中以小作坊、工作室较多,这导致了行业竞争剧烈,行业乱象频出,中大企业的生存环境恶劣,艰难求生。
在目前的 A 股市场中,尚无一家以婚庆业务为主业的上市公司。花嫁丽舍、汇美影像、喜铺婚礼等规模较大的公司大多在新三板上市,但如今不是已经退市,就是戴上 ST 的帽子。
其中,代表企业花嫁丽舍从 2019 年开始就持续亏损。今年 5 月 23 日,花嫁丽舍被全国股转公司作出降层决定的公告,将其从创新层降为基础层。
04 写在最后
不婚不育主义大行其道。中国年轻人结婚人数的下降,还会持续很长时间。
在这种大环境下,如今通过消费档次不断抬高来带动行业规模增长的模式,还能持续多久,是值得怀疑的。
《2021 年结婚行业洞察白皮书》显示,2020 年每对新人结婚花费为 17.4 万元,是夫妻双方月收入总和的 8.8 倍;《2021 中国结婚消费新常态用户行为洞察报告》发布的 2021 新人结婚平均花费 23.1 万元,是夫妻双方月收入总和的 12 倍。
这意味着,如果真的靠自己的收入去覆盖婚庆成本,那么一对新人需要一年时间不吃不喝。
“天价婚礼” 的盛行,代表了年轻人对于婚礼仪式感的重视。但高昂的价格必然会导致需求的下降,这条经济学铁律在婚庆市场中将同样奏效。
大家通常会认为多花些钱、多费些功夫,才配得组建家庭这个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但过高的婚庆成本,是否已经成为年轻人放弃婚姻的原因之一?昂贵且复杂的婚庆投入,是否有买椟还珠的意味,是否反过来助推了不婚不育主义的盛行?这些都值得人们细细思考。
来源:巨潮 WAVE 微信号:WAVE-BI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