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石器时代到南北朝,猪是汉族主要肉食来源

@蘸盐:从新石器时代到南北朝,猪是汉族主要肉食来源。曾子杀猪,樊哙吃猪肩。汉代陶瓷明器中多见厕所与猪圈。汉书后汉书记载公孙弘、吴祐、孙期、梁鸿等人事迹时均提到其养猪经历。

东晋南北朝时,受五胡乱华和鲜卑统治的影响,北方(也是当时汉族主要人口分布区)逐渐转为吃羊,南方仍以养猪为主。隋唐和北宋,北方羊肉消费是大宗,尤其皇室和贵族消费量巨大,被视为 “上等肉食”,猪肉养殖以小农和南方人为主,相对地被视为 “下等肉食”。《唐六典》记载亲王以下常食料,每月给羊二十口、猪肉六十斤、鱼二十头、酒九斗;三品以上常食料,每日羊肉四分(一只羊的 4/10),四五品每日羊肉三分(一只羊的 3/10)。某篇唐人笔记说某人落魄时做梦,梦见自己被神仙领到一处羊圈前,里面有上万只羊,神仙说这都是你未来的食料羊,后来果然成为高官。

北宋御膳份例,每日宰羊一口,另外每月再加十口羊用于 “泛索”(正膳之外的临时加餐),每月共用羊四十口。《宋会要辑稿》记载熙宁年间御厨每年消耗羊肉 43 万 4463 斤,猪肉 4131 斤。《饮膳正要》收录的几百种宋朝宫廷菜品有 70% 以上用羊肉或羊内脏为原料。孔平仲《谈苑》记载北宋皇宫御厨每日支用面粉一万斤,宰羊 280 只。另外宋代宫廷中有一样重要食料是奶房(羊乳房,味肥嫩腴美),南宋时宫中每月要采购 500 个。

靖康之变,宋朝皇室和大量中原人南迁。他们习惯吃羊肉,但是南方的山羊肉太膻,而且南方养绵羊困难,绵羊肉价格昂贵。南渡的北方人只好勉强吃猪肉,但仍以(绵)羊肉为上品。《夷坚志》“乂弟乂之妇虞氏,尚书策女也,不食猪肉。乂诮之曰:吾家寒素,非汝家比,安得常有羊肉?盍随家丰俭勉食之”。在这种无奈情况下,民间的猪肉消费量才开始上涨。到南宋末年,临安的猪肉铺子数量已经远远超过羊肉铺了。

北方的契丹人兼食猪羊,女真人偏好猪肉。蒙元时,气候变冷加上北方战乱人口稀少,大量农田变为草场,羊肉消费量(尤其蒙古人和色目人)再度上升。元朝御膳份例,每日宰羊五口。但猪肉在汉族中的地位已经逐渐上升了。

到朱元璋 “驱逐鞑虏”,“吃羊肉 = 地位高” 的观念也被一扫而光,猪肉再次恢复五胡乱华之前的地位,成为汉族自上而下的普遍消费肉食。《宝日堂杂钞》《光禄寺日志》《酌中志》等史料记载明朝宫廷饮食,猪肉已经成为肉食消费大宗。《宝日堂杂钞》抄录的万历年间乾清宫御膳份例,每日皇帝御膳共用猪肉 347 斤半,驴肉 10 斤,鹅 8 只,鸡 37 只,鹌鹑 60 个,鸽子 10 个,燻肉 10 斤,鸡子 60 个,牛乳 50 斤,面 228 斤,香油 80 斤 —— 羊肉已完全不见踪影。

清朝满族延续女真旧俗,祭神和日常饮食也大宗使用猪肉。颐和园有一份乾隆四十四年的膳底档【当时是叫清漪园,自从建成后,乾隆帝虽然经常来园,但从未在这里居住过,清晨来玩,过午即回(圆明园),不过有时会在园内传膳】。这份膳底档记载的乾隆御膳如下:

卯初请驾,辰初进早膳。用折叠膳桌摆:
燕窝秋梨烩糟鸭子热锅一品(双林做)
炒鸡片炖豆腐一品
羊肉片一品
清蒸鸭子烧狍肉糊猪肉攒盘一品
竹节小馒首一品
燕窝鸡丝一品(福隆安进)
杂烩一品
拆鸭烂肉一品
盐煎肉一品
热炒鸡蛋一品
炒野鸭爪一品
油糕一品
鸡肉馅烫面饺一品
随送:
红白鸭子攒丝面一品(福隆安进)
羊肉丁烫糜子米膳一品
果子粥一品(此二品未用)
额食三桌:
饽饽十四品
二号黄碗菜四品
奶子三品
内管领炉食一桌、盘内八品一桌。
上进毕,赏舒妃菠菜炖豆腐一品,颖妃攒肉面一品,容妃汤膳一品,惇妃糟鸭子热锅一品,顺嫔攒盘肉一品。
早膳后熬茶时,太监徕凯传送八珍糕一品(进六块,未赏),愉妃进攒盘炉食一品。